第四章:社會化
4.1 社會化的角色
-環境:孤立的影響
伊莎貝爾的案例
只關心嬰兒的生理需要是不夠的,還必須關心孩子們的社會化發展。
靈長類研究
除了食物的提供之外,還需要社會接觸所帶來的溫暖、慰藉與親密。
-遺傳影響
雙胞胎研究:基因因素和社會化經驗都會影響人類的發展,雙胞胎都擁有領導與主控能力方面的相同點,但對於親密、慰藉以及協助方面的需要卻是不同的。
4.2 自我與社會化
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主張,我們都會為自己命名,那就是自我(self)。自我是一個與其他人明確區別的定義。
-社會學對於自我的研究方法
庫利:鏡中自我
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認為:我們不只直接從自己的個性來瞭解自己,也可以從別人對我們的印象中得知。他運用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來強調自我是我們與其他人社會互動的產物。
發展自我認同與自我觀念的過程有三個階段:
1. 我們想像在其他人面前如何表現
2. 我們想像其他人如何評斷自己
3. 別人的印象會使我們產生某種感覺
自我的想像都以別人的評斷為主。這樣會導致因為別人錯誤的印象,而產生不正確的自我認同感。
米德:自我的階段
米德發展了庫利的互動理論研究,認為自我發展的定義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
1. 預備階段
兒童只會模仿身旁的人,特別是與他們互動密切的家人。長大以後,越來越能適應用符號(symbols)與人溝通。
2. 遊戲階段
一旦兒童開始學習如何透過符號來溝通,他們就會漸漸注意到社會關係。角色扮演(role taking)是透過大腦想像成為他人的過程,使之能夠從想像觀點中有所反應。
3. 遊戲比賽階段
兒童想抓住的不只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別人在他周圍扮演何種角色也是他所關注的焦點。
米德運用概化的他人(generalized others)來代表兒童的行為會考慮社會整體的態度、觀點及社會整體的期望。認為一個人表現的行為舉止,會將整體群眾的期望納入考慮。
米德:自我的理論
自我源起於以個人的世界為利益中心。
運用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來指對個人自我發展具有重要性的人物,例如年輕人會被與父母相同領域的工作吸引。
戈夫曼:自我表現
戈夫曼(Erving Goffman)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活動都試圖傳遞給他人我們是誰的印象。
初期,為了表現良好以及滿足某些人的期望,個人會傾向於注重自我的表現,這種自我表現的改變稱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擬劇法(dramaturgical approach)是人們如同演員在演戲一樣展現自我。
面子功夫(face-work)是在社會互動中保住面子的頻率。
個性是夠拓社會化以及我們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而形成的。
-心理學對於自我的研究方法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強調與生俱來的區動力(性)引導著人類行為的角色:
自我是社會的產物,人的個性總是受到其他人的影響;自我的組成部分總有相互衝突的地方,部分自我追求無限制的享受,另一部份的自我卻追求理性的行為。
透過與他人的互動,我們瞭解到社會對我們的期望,並選擇符合自己文化的行為。
皮亞傑(Jean Piaget)強調人類過程中自我發展的階段(發展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 of development):
1. 感覺運動(sensorimotor)期
兒童靠感覺來發覺事物。
2. 前運思(preoperational)期
運用文字與符號來分別事物與思想。
3. 具體運思(concrete operational)期
開始追求更多邏輯性的思考。
4. 形式運思(formal operational)期
應付夠複雜的抽象思考,並能用邏輯性的態度處理思想與價值觀。
社會互動性是發展的重要關鍵。
4.3 社會化與生命歷程
-生命歷程
過渡儀式(rites of passage)是指從一個社會地位轉變到另一個社會地位的象徵儀式。戲劇化的過渡儀式代表與證實某些人某一段身份地位的改變與結束。這些特殊儀式標誌著生命歷程的各個階段,同時代表社會化過程會繼續遍及所有人類生命循環的階段。
-預先社會化與再社會化
社會化的自我發展是畢生的轉變過程,並一直持續發展到死亡時期。
預先社會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指一個人預先演練未來的會地位、職業與社會化關係的社會化過程。
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指放棄先前的行為,並接受新的模式,以作為生命中轉型的階段。再社會化的過程會施壓力於個人,這個壓力比一般的社會化與預先社會化還大。
全控機構(total institution)表示實施制度的場所,運用單向權力來規範人的生活自由。人通常在全控機構中會失去個人的特性,例如進入監獄前會遭受到貶降儀式(degradation ceremony)的羞辱。
4.4 社會化機構
連續的社會化過程形成了許多種不同的社會力量,這些規範會影響我們的人生,並且改變我們的自我形象。
-家庭
家庭在兒童社會化中的角色是無法被低估的。
文化影響
當我們知道家庭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時,同時也必須記得,兒童不只是扮演被動接受者的角色,他們還是活躍的媒介,同時也影響著他們身處其中的家庭、學校及社區。
種族與性別的影響
社會發展包括浸淫在關於性別與種族的文化假設之中。
性別角色(gender roles)是指對男性與女性表現的適當行為、態度以及活動等的期望。
父母親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媒介,他們引導兒童進入社會所期望的性別角色。
-學校
功能論者認為,學校作為一個社會化的機構,完全提供了教導兒童社會價值與習俗的功能;衝突論也同意,但也認為,學校也加深社會區隔,尤其是社會階級的區隔。
-同輩團體
同輩團體可以減緩年輕人轉型到成年人所增加的責任感和壓力。
男孩和女孩經由他們的父母、同輩以及媒體來實現社會化。
-大眾傳媒與科技
社會科學家開始關心科技對社會化的影響,尤其是對家庭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多任務處理(同時間做很多事情)成為了家庭生活的社會規範,一次只專注在一件事情是越來越少了。
-職場
學習如何在職場中有得體的表現是人類社會化過程中相當重要的基礎部分。進入職場某部分代表的是殘酷的事實,但另一方面又是個人理想的實現。
只要一個人還在勞動市場,職業社會化都會一直伴隨著他。
-國家
國家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因為國家對一個人生命歷程的影響越來越大。家庭保護的功能漸漸被一些家庭的機構取代,例如醫院或是保險公司等。
政府的確藉由規範人民的生命歷程以及影響我們衡量什麼是不同年齡層的適當行為,由此決定社會化的過程。
學者 |
核心概念與貢獻 |
主要理論觀點 |
庫利 |
鏡中自我 |
自我發展的階段不明確;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建立對自己的觀感 |
米德 |
自我 概化他人 重要他人 |
自我發展三個明確的階段;當兒童理解周圍他人的角色時,自我就開始發展 |
戈夫曼 |
印象管理 擬劇法 面子功夫 |
透過傳達印象給他人或團體,自我得以發展 |
佛洛伊德 |
心理治療 法律強化了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
自我受到雙親以及與生俱來的驅動力的影響,比如說,對性的驅動力 |
皮亞傑 |
發展認知論 |
認知發展的四個階段;道德發展與社會化有關 |